客家土楼有多少年的历史?
公元4世纪西晋永嘉之乱,拉开了中原汉族持续数百年的南迁序幕,从江淮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而经江西赣州辗转进入闽西的中原移民则形成了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明清时期,客家人人口激增,促使他们从内陆向东扩张。离海洋更近的福佬人则受到倭寇侵扰以及随之而来的严厉海禁压力,开始向西迁徙。两大族群在闽中大山博平岭相遇了,这里山峦起伏,野兽出没,直到明代中叶还处于蛮荒状态,正所谓“闽之绝域”。
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龙溪知县刘天授修篡的《龙溪县志》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土楼”的只字记载,但是明崇祯六年(1623年),《海澄县志》却记载了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广东廉州知府、海澄人黄文豪的一首《咏土楼》诗,这是有史可查最早一首咏土楼的诗,在此之前,全国所有史籍中都没有出现“土楼”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土堡旧时尚少,……嘉靖四十等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并一一列出了龙溪、漳浦、诏安、海澄的土堡、土楼数量。这是正式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土楼”这一名词,而当时漳州府所属的平和、龙岩、漳平都没有关于土楼的记载,可见在嘉靖年间,土楼仅分布于九龙江下游两岸。 明天启元年间(1621-1627年),龙溪进士陈天定写给漳州知府施邦曜的《北溪纪胜》说当时“烟火稠密,楼堡相望”,龙岭(今华安县城华丰镇)以下诸村“连山筑堡”,可见当时九龙江中下游楼堡之多。如今在九龙江中下游的天宝、上坪、仙都等地仍保留明嘉靖至清初的土寨圆楼,就是实证。土楼之所以首 怀远楼
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客家土楼有多少年的历史?
公元4世纪西晋永嘉之乱,拉开了中原汉族持续数百年的南迁序幕,从江淮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而经江西赣州辗转进入闽西的中原移民则形成了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明清时期,客家人人口激增,促使他们从内陆向东扩张。离海洋更近的福佬人则受到倭寇侵扰以及随之而来的严厉海禁压力,开始向西迁徙。两大族群在闽中大山博平岭相遇了,这里山峦起伏,野兽出没,直到明代中叶还处于蛮荒状态,正所谓“闽之绝域”。
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龙溪知县刘天授修篡的《龙溪县志》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土楼”的只字记载,但是明崇祯六年(1623年),《海澄县志》却记载了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广东廉州知府、海澄人黄文豪的一首《咏土楼》诗,这是有史可查最早一首咏土楼的诗,在此之前,全国所有史籍中都没有出现“土楼”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土堡旧时尚少,……嘉靖四十等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并一一列出了龙溪、漳浦、诏安、海澄的土堡、土楼数量。这是正式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土楼”这一名词,而当时漳州府所属的平和、龙岩、漳平都没有关于土楼的记载,可见在嘉靖年间,土楼仅分布于九龙江下游两岸。 明天启元年间(1621-1627年),龙溪进士陈天定写给漳州知府施邦曜的《北溪纪胜》说当时“烟火稠密,楼堡相望”,龙岭(今华安县城华丰镇)以下诸村“连山筑堡”,可见当时九龙江中下游楼堡之多。如今在九龙江中下游的天宝、上坪、仙都等地仍保留明嘉靖至清初的土寨圆楼,就是实证。土楼之所以首 怀远楼
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标签: 永定土楼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