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作战失败的罪魁祸首丁汝昌吗?传言先降后死,为何被称为爱国将领?
“君为君,臣为臣,方能国为国。”一场战事很难为一个人所左右,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也很难归结到某个人的身上。丁汝昌虽不是罪魁祸首,但也难辞其咎。
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初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的水军。倘若丁汝昌带领的是这样一只雄师,那他当然需要为海战的失败承担主要责任,不过可惜的是甲午海战时的北洋水师早已今非昔比。
清政府对北洋水师可以说是“只生不养”,削减经费、党派争斗,再加上管理腐败,导致北洋水师自成立起便与日俱下。反观对手日军,则在天皇的励精图治下,迅速发展起来。一边是积极筹措经费的日本政府,一边是骄奢淫逸党派林立的清政府,单从此方面看,甲午海战的失败就绝不是丁汝昌一人之责。
丁汝昌的生平不用多说,被广为诟病是他当上北洋水师提督一职实乃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作为李鸿章在淮军的亲信,李选他担任海军提督,无疑让闽人众多的北洋水师成为了李鸿章的“私军”。在后来的党派争斗,北洋水师也因此被削弱。当然丁汝昌在任内也并非完美无缺,他治下不严,以致手下将领们拉帮结派,有的甚至还有生活作风问题。
那么丁汝昌战中表现如何?黄海上他带伤指挥,却因朝廷保守、李鸿章“避战保舰”的策略退回威海卫。随后他率军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于是日本人派出部队实施登陆作战,在取得登陆战胜利后便将原先拱卫威海湾的炮台对准了刘公岛。在战局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丁汝昌仍奋力御敌,死守刘公岛的同时日夜期盼援军到来,但一切都成泡影。有人说丁汝昌不懂得寻机远遁保存实力,只知消极待援死守孤岛,但他身为军人,服从上级李鸿章的命令又何错之有?
丁汝昌最具争议的地方就是他的死,有人认为他先降日军再自杀,完全是想以死卸责保全家族,但观结局,事实却并非如此。日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劝降书传至丁汝昌手时,他便斩钉截铁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并用行动表明立场: “定远”遭袭时,他正在舰上与诸将议事;“靖远”中弹时,丁汝昌正在舰上督战,并欲随舰俱沉;威海南北炮台沦陷之时,他还组织敢死队力图夺回炮台,可惜终未能扭转败局。
由于援军久盼不至,刘公岛的形势更趋恶化。在己方拒不支援、获胜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最终选择在房间里自杀来了结一切。随后,牛昶昞、程壁光至日舰松岛号递上降书。根据清廷相关史料记载,丁汝昌在北洋海军覆灭后曾对下属表示“既有誓死之决心,自不致死于既降之后”,“因不忍贻害军民万人之性命,贵军入岛后,中外官兵,民人等,不得伤害,应放回乡里。 派’广丙’管驾程璧光送往倭提督船。程璧光开船之时,丁提督已与张镇文选先后仰药,至晚而死。 ”虽说降书确实是出自丁汝昌之手,而非“假丁提督之名作降书”,但是从丁汝昌的表现来看,此举也实属无奈。
作为主帅,他不怕死,也不愿意投降,但是他又不忍心全岛数千军民都随之丢掉性命。自杀前的丁汝昌是矛盾的,同时也是失望的,山东巡抚李秉衡拒绝出兵救援,让北洋水师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丁汝昌心情复杂地选择了投降,但是在这之前他必须以死谢罪,因为这是唯一“两全其美”的办法。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丁汝昌“誓以必死”,亲率日军殊死抵抗是为忠!在绝境中,欲为军民留得一条生路是为仁!可以说丁汝昌将军自始至终都未曾考虑过自身的得失,所以将他称为爱国将领实至名归!
为什么光绪皇帝大婚时,隆裕皇后走过的太和门是用纸扎的?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是大清王朝第十一代皇帝光绪皇帝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大婚典礼,这场大婚是清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大婚典礼。皇帝的大婚原本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之日,但是这场婚礼从一开始就非常不吉利,也注定了光绪帝和隆裕皇后的婚姻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悲剧,或许从隆裕皇后被从纸扎的太和门抬入的一刻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悲剧。
慈禧私心,推迟大婚:
光绪十五年,已经十九岁的光绪皇帝终于宣布即将大婚,十九岁的年纪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晚婚了,实际上并非光绪皇帝不想结婚,问题出在慈禧太后身上,慈禧太后并不希望光绪帝过早结婚,因为皇帝一旦举行大婚,那就意味着皇帝已经成人,既然皇帝已经成人,那么就应该举行亲政大典,而皇帝一旦亲政,慈禧太后就失去了继续垂帘听政理由,皇帝亲政后,慈禧太后必须退居二线,将朝政大权交给光绪帝,这是视权如命的慈禧太后最无法容忍的,慈禧太后一生对权力有着无法解释的迷恋。所以,为了能够继续把持朝政大权,慈禧就一直拖延推迟光绪帝的大婚。直到光绪十五年,当时光绪帝已经十九岁,慈禧太后再没有理由拖延皇帝的大婚了。于是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选择了自己娘家的内侄女叶赫那拉静芬作为皇后。
大婚前夕,火烧城门:
光绪帝大婚之时,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实际上是捉襟见肘的,但是毕竟是皇家的婚礼,即便财政再困难,也要挤出银子举办典礼。按照当时的清朝祖制,皇后大婚入宫时必须要经由大清门和太和门入宫,而正当人们紧锣密鼓的操办大婚典礼所需事宜的时候,一场诡异的大火在距离大婚举办还有四十二天的时候将太和门烧毁,眼看皇帝大婚日期将至,重建太和门已是不可能,众人为此一筹莫展时,当时的官员都认为皇帝的大婚典礼可能会推迟的时候,慈禧太后一锤定音,宣布皇帝大婚如期举行。慈禧太后下令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并且命令有司找来北京棚匠扎彩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用竹竿加彩纸、绸缎,搭建成一座纸糊的太和门,供大婚时使用。这做法,一般在民间是纸木匠为死人搭纸屋供焚化才采用的。所以,当送亲队伍和文武官员经过彩纸扎的太和门时,尽管惊叹于工匠们的鬼斧神工,但同时也认为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或许光绪帝不幸的婚姻从此刻就开始了。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四位皇帝的婚礼是在紫禁城里举行的,这是因为他们幼年登基,到了成婚年龄自然就在皇宫里举行婚礼了。1889年的光绪帝大婚典礼,清政府花掉了白银550万两,然而这场慈禧太后一手包办的婚姻却成为了一桩彻头彻尾的悲剧,光绪帝婚后与隆裕皇后感情不和,两人一生形同陌路,光绪与隆裕在婚后做了二十年有名无实的夫妻,终其一生没有子嗣。公元1908年,38岁的光绪皇帝去世,40岁隆裕皇后守寡,5年后,已经成为了亡国太后的隆裕在悔恨与自责中病逝,与光绪帝合葬于清西陵崇陵。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之门,一进了太和门就是一处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广场,中间由一条自西到东的小河完美地分割开来,这条河叫内金水河。当然,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玉带河。
玉带河上有五座由汉白玉精雕细琢而成的小桥,中间那一条是皇帝御桥,其余四条就是官桥,每天清晨,太监于御桥上鸣鞭三下,文武百官从官桥鱼贯入朝,开始了明清帝国一整天的工作运转。
太和门也是所谓的“天子五门”之一,它见证了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历史兴衰,进入太和门就相当于步入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其象征意义非比寻常。可是如此庄严肃穆的太和门,却在清末时期发生了一场大事,也就是问题中所说的“纸糊门事件”,这其中的含义实在是耐人寻味。
紫禁城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在建成之时就经常遭遇火灾,其中有天意、有人祸,每次修建太和殿都是一笔巨大的花费,但是议事处虽被毁,事儿却不能不议,所以在太和殿修建期间,皇帝和百官就只能另选地方议事,太和门就是其中一处取代太和殿的议事场所,有“御门听政”之称。
清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号夜晚,一向平和安详的太和门突然起火,大火烧了一整夜,虽然宫中救火者众,可到了凌晨,曾经庄严肃穆的太和门已经成了一堆黑炭,灰积满地,瓦砾成堆,更要命的是:此时距离光绪皇帝十九岁大婚,只剩下四十天了。
按照清制:皇帝大婚时,皇帝、皇后必须走天子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入宫,当年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就因为“儿媳是走大清门入宫”这话而招致慈禧太后的报复(慈禧是嫔妃,嫁入宫时只能走侧门,没资格走大清门),而被烧毁的又是“位置位于五门之末,地位却为五门之首”的太和门。要是平时,慢慢修建太和门也就好了,可偏偏却是在光绪大婚时来出事,这事可就大了。
以顺治、康熙两位老祖宗的惯例(十四岁大婚,然后亲政),皇帝大婚后就可以亲政了,这是清朝的不成文规定,连慈禧也不敢违背。为了让自己在垂帘训政多几年,慈禧把光绪的婚事一压再压,一直压了五年,此时光绪已经十九岁了,这年纪即便在古代普通人家家里,还没结婚的话那是要成为乡里的笑柄的。所以百官上书要求太后给皇帝举行婚事,慈禧虽不情愿,但也得按照本子办事。
而光绪本人,虽然他在两年前(光绪十三年)已经通过慈禧的懿旨完成了亲政手续,但此亲政却是要在慈禧的“训政”下完成的,就像乾隆和嘉庆一样,光绪皇帝的任何决策都要给慈禧过目,由慈禧排版后才能执行。美其名曰“训政”,实际上就是“垂帘”、“太上皇”的一种包装说法而已。
光绪做事束手束脚,他急需一场大婚来完成自己的成人仪式,让慈禧没有任何借口再捉住权柄,毕竟一个成年且已经大婚的皇帝,如果还得要“老母亲”来“帮忙”处理政务的话,那这个皇帝是不合格的,连带“老母亲”也得被人戳破脊梁骨。所以光绪不可能也不愿改变婚期,即使是他的皇后长得驼背龅牙,还比他大三岁,即使太和门被烧毁,为了权柄,光绪也要如期举行婚礼。
同样的隆裕皇后娘家也不可能改变婚期,临门一脚才来失误,整个家族都没面子。至于慈禧,她也不敢公开违背祖宗制度和家法,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不让人指责她牝鸡司晨,这婚礼也必须办下去。所以就在众人为清理太和门瓦砾而焦头烂额之时,慈禧宣布:大婚照常进行,绝不更改。
此时离大婚期限只有四十天时间,而光清理太和门瓦砾至少就要半个月以上,慈禧急中生智,一边所有人宫中所有人出动清理瓦砾、清扫地面,一边下令召集全北京城的棚匠和扎纸工人,火速赶制一座彩棚太和门,务必要在大婚之前(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号)完成。
以纸扎太和门取代被烧毁的太和门,慈禧不愧有两把刷子,在这样紧急的关头居然能想出纸扎太和门的办法来完成大婚仪式,不但保全了朝廷的面子,还表明自己归政的决心,给自己赢得了不少的好口碑。在此,我们也需要赞叹一下前辈们的纸扎技术,这座纸扎太和门在工匠们夜以继日的赶工下,果真在光绪大婚前完成,而且足以以假乱真。
先祖从龙入关、世居京师的满族学者瓜尔佳氏.震钧,在他那记述着北京历史遗闻趣事的《天咫偶闻》中就写到了这座“纸扎太和门:“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辩真伪,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风,不能动摇,技至此神也”。目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光绪大婚图》,里面那座美轮美奂的太和门就是纸扎门,而我们现在去故宫看到的砖砌太和门,其实是在光绪大婚后第二年才重建好的。
不过光绪也算是走了霉运,他委曲求全所得来的,不是梦寐以求的权力,而是越加压抑的政治局面,权力还是由慈禧太后把持着,更惨的是,光绪连自己的人身自由都没有,他那个矬值爆灯的皇后,实际就是慈禧安排在他身边的监视器。说来也怪,五百多年来,即使在太和殿被烧得精光的时候,太和门也没有受到损害,可偏偏就在光绪大婚六礼已经完成了一半,没有回头路的时候来烧毁。
而且纸扎门很容易联想到“纸扎”的物件(平时祭祖用的那些),这些物件都是不吉利的,纸扎太和门不正像一座坟墓一样,光绪一踏进去就再也出不来。光绪的婚礼不吉利、不完美,他的事业、家庭也都一样不完美,这冥冥中似乎早有定意了,只能说光绪真是倒霉催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标签: 翁同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