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为什么能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因做器人毛公而得名。
鼎为直耳,半球腹,脚为兽蹄形,矮短厚重庄严有力,鼎的口边装饰环带状重花纹。
毛公鼎造型浑厚凝重,饰文简练古朴素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向世俗生活转换的代表作品。
毛公鼎有铭文,几达500字,是目前见到的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款记。
铭文内容记载:周宣王即位之初,致志振兴朝政,请他的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一切事务,饬勤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远宝之。
毛公鼎是当时陕西的一位村民发现的,这件宝物辗转流离,饱经沧桑,差点被外国人买去。
最终文物转到爱国人士叶恭绰之手,叶为了保护国宝,几乎搭上身家性命。
日本人曾经千方百计想得到这口鼎,最后,叶为了救自己的侄子,制造了一口假鼎,糊弄了日本人才免于一死。
且不论毛公鼎的价值,就鼎之铭文也称得上有极高价值,铭文的字体是西周晚期的金文之作,字体的大小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已经成熟的风貌,字体瘦弱但有劲草之美,仪态修长又风范各异。
书法的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风采,从毛公鼎出土至今,为无数书法家所倾倒。
标签: 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