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属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为何会苦大仇深?
看过一篇文章讲流传在费尔甘那地区“麦子”的故事。两个碰面先说“麦子”,如果两人都说“布意代”或都说“布格代”,两人相拥,如同好友。如果一个人说“布意代”,另一个人说“布格代”,两人立即大打出手,犹如仇敌。“布意代”是钦察语方言麦子的意思,主要是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喀拉卡尔帕克人的语言。而“布意代”也是麦子的意思,使用者主要是费尔甘那葛逻禄方言的突厥人。而且多数是被突厥同化的粟特人,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早期游牧民族与定居农耕民族的矛盾。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称呼河中的乌兹别克和塔吉克人为“萨尔特”这个贬义的名称,也许就来自粟特这个名称。相对于诚实,讲义气,崇尚公正的游牧突厥来说,粟特人就是狡诈,欺骗的代名词。相反在萨尔特人眼中,游牧民就是野蛮,好斗。即便昔班尼带领金帐汗国九十二部钦察突厥人征服河中,即便当初乌兹别克曾把钦察方言作为乌兹别克民族的官方语言时,还是遭到人口优势较大的葛逻禄方言的突厥人反对而改变。
即便都游牧民定居了,这样长期的对峙还是在继续。这种对峙在混杂着现代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也许就是今天这种矛盾存在的基础。另外,苏联时期对于领土的划分,特别是飞地的设计,也是造成冲突的客观原因。
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关系紧张,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当前的原因。
1.苏联留下的弊端
苏联时期,中亚五国居民相互迁居现象普遍,民族分布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相互问跨界而居”的复杂状况,然而苏联政府人为划分民族并建立民族国家为当前中亚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埋下了祸根。
这种做法造成五国相互之间均存在众多跨界民族,相互间对某些边界地段走向和邻国境内某些民族聚居区归属问题一直争执不休。过去在联盟中央的协调下,这些边界形同虚设。苏联解体后,原先虚设的边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国界,这些问题就成为各主体民族国家间关系紧张和摩擦的温床。
2.各国内部民族的混乱状况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乌兹别克族是人口最多的跨境民族,奥什州和贾拉勒阿巴德州的乌兹别克人凭借背靠母国的地缘条件,与吉尔吉斯人针锋相对,甚至无视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调解和有关的政令、法规,几乎成为了国中之国。
3.利益冲突
“水资源之争”是苏联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中亚五国独立多年来,围绕跨境河流的水资源利用和水力发电站建设等问题的争议,仍然是国家间关系紧张化加剧的敏感因素。 此外,“能源之战”、“过境铁路争端”等利益冲突也造成了国家彼此之间的矛盾。
虽然有矛盾,但是,只要两国间拿出诚意、智慧和耐心,求同存异,相信没有什么矛盾是化解不了的。
在苏联时代,这两个中亚国家都是加盟国,苏联宪法规定,各个加盟国享有主权国家地位,可以独立行使国家权力。
但是,随着后来苏联国内和国际形势变化,各加盟国共和国主权地位从未得到真正实现。
所以,苏联时期,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不是主权民族国家,而是苏联的两个行政区。
这样一来,两国的边界,实际上也是一般意义上国内行政区之间的划界限,并不具备国界的功能。
两国之间的边界诞生于1924年10月,在此之前,两国都属于沙俄时期在中亚建立的突厥斯坦总督区,后来苏联在经济发展计划中将中亚视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电力、天然气、灌溉、交通等网络。这样一来边界的划定同样也没有对人员的往来和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往来造成影响。
虽然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但还是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民族观念开始产生和发展。
1920年,列宁指示突厥斯坦政府绘制当地民族地图,标明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后来的哈萨克人)和土库曼人的分布情况时,由于没有提及卡拉-吉尔吉斯人(后来的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和突厥人,从而引起了这些没有提及民族的不满。
在划界之前,吉乌两族之间差异更多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吉尔吉斯人主要在山区以游牧为生,而乌兹别克人主要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其他绿洲过着定居生活。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和通讯方式落后,人们主要与生活在周围的人产生社会关系,所以人们更多的是对自己所属部族的认同,而民族观念淡漠。
但是1924年划界后,当地的部族领导开始用“民族”这个词来描述人们之间语言、经济和族群上的差异,再加上官员、学者、作家和当地精英的宣传,“民族”一词知名度越来越高,民族意识也随之增强。
其次,边界的人为划分造成了边界的争议和“飞地”的产生、边界的划分本来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但划界前没没有认真细致的准备,且在短时间内就匆匆完成了。
这使得两国之间的边界与传统居住区并不一致,乌兹别克人的费尔干纳盆地边缘地区划归给了吉尔吉斯人管辖,形成了跨界民族。
乌兹别克族和吉尔吉斯族的矛盾,可以说非一日之寒。他们的纠纷是民族性的,也是国家间的,是自然地理形成的,也是人为造成的。
在历史上,他们都不居住在现在的地界上,但同民族的不同部落。吉尔吉斯人原分布于叶尼塞河流域,以游牧为主,古称黠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原区域在河西走廊一带,生活方式偏农耕。汉朝时期,匈奴受汉军驱赶和匈奴各部落间的争斗,使得今天的乌兹别克人西迁至天山北麓(今哈萨克东部),古称乌孙。后来乌孙又被黠吉斯人赶到了今天的费尔干纳和锡尔河阿姆河一带。在唐朝以后,他们经历了突厥化,并各自找到了他们今天生存的地方。当时,该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把他们称为粟特人,并赐"九姓"。
随着751年以后恒罗斯战役唐军战败后,伊斯兰势力逐步主导中亚,再加上蒙古的统治,使双方的民族矛盾没显得突出。但是,在沙俄"突厥斯坦"时代以后,苏联先后将整个地区先整合为乌兹别克共和国,后又按民族分为五个共和国,并利用各自矛盾将它们分而治之,特别在苏联解体后,双方原有的矛盾日益突出和激化,多次发生民众爆乱,造成死伤无数。
现在两个民族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吉尔吉斯第二大城市奥什以及贾拉拉巴德地区。该地区乌兹别克族人占80%,而按苏联却把它们人为划给吉尔吉斯。这种矛盾使得奥什至今与首都没有火车和航班,而汽车车程需10小时。另外,奥什城外通向乌兹别克的关口常常因为民族爆乱而关闭。这样就相当于放下了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
这些很难解决的问题,使得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有了障碍。多年前应该动工的新吉乌铁路至今尚未启动。
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非常有渊源的,两国同属中亚,并且他们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早期苏联的宪法规定,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可以独立行使国家权力。不过各个加盟共和国的主权地位并没有真正实现,因此他们实际上是苏联当时的两个行政区。由于当时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他们之间人员来往频繁。
1924年,一件重大的事情深远了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划分边界。在划分边界以前,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生活方式上。乌兹别克斯坦人主要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其他绿洲定居,而吉尔吉斯人则在山区以游牧为生。他们更多的是对自己部族的认同,而民族观念淡薄。随着边界的划分,双方的民族意识开始增强。同时,边界划分还造成了边界争议以及“飞地”的产生。
原因就是当时划分边界没有进行细致准备,这使得双方之间的边界和传统的居住区不一致,留下了一些有争议的地区。苏联时期,他们不过是两个行政区,因此有争议的边界问题不大。因为苏联是把中亚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的,很多基础建设没有考虑到边界问题。比如吉尔吉斯坦的火车需要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当然了,那个时候双方之间关系紧密。比如每天公交车把吉尔吉斯人送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去上班。
不过这为以后双方边界问题埋下了伏笔。两国独立以后,1991年到1999年,双方关系发展顺利;1998年底之前,两国的绝大部分民众没有认为对方国家是“外国”。由于吉尔吉斯坦拖欠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费,最终乌兹别克斯坦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关闭了边境。三天之后,塔什干发生爆炸,16人死亡,乌兹别克斯坦开始在边界部署武装人员以及设立边界哨所。1999年8月,双方爆发冲突,最终导致边界两边的人交流越来越少,中亚开始碎片化。
从2000到2010年,两国虽然克服边界危机对两国关系的冲击,但是两国整体上渐行渐远。由于边界问题、水资源问题、跨界民族问题,以及两国不同的发展模式,加上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博弈,两国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从2010年到现在。吉南部发生的吉乌两族冲突加剧了吉国内的民族对立,刺激了吉乌两国各自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吉乌间边界流血事件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大国关系的变化也为吉乌关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标签: 吉尔吉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