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价真的会暴跌吗?
无重大社会性国际性事件影响的情况下不会“暴”跌。房价会稳定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通过时间回归理性。影响上海房价的几个主要因素并未改变。教育,医疗,工作,环境,生活,人文,艺术等等。而其中前三项,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是稀缺资源。通过政策引导的学区房价格下跌并没有改变优质教育的稀缺,同样优质医疗资源也不可能大幅度的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工作机会对于个人发展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暴跌的条件并没出现。现在房价是高,泡沫是有,但不会以暴跌的方式去刺破,这样做对谁都不好。我国经济面长期向好的情况下,还是会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来解决房价的问题。期间会有小幅波动,打压投机分子的恶炒行为,但钢需方面依然强大。在上海买房其实买的不仅仅是房子,各种无可替代的配套服务和福利才是房价的逻辑,如果上海周边能出现大幅度的提高和取代,那上海的房价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就目前来说是不可能出现的,房价会稳定或小跌或小涨,然后以自然增长的人均收入来慢慢抵消房价的泡沫。这轮上涨有美国大放水的因素,导致上涨的预期,并为炒房客利用从而带动刚需客的焦虑跟着进场,产生了杠杆效应。即使有国家限贷政策出台,短期向上预期还是很难改变,多观察一下环比成交量,如果都是下降的,那房价会出现下降的可能,但也仅限于一定的幅度范围,因为高房价的基本逻辑并没有任何改变。
近期上海房价会降吗?
这是一个搏弈的过程:
首先是房东和买家之间的博弈。
市场规律向来是涨快跌慢,涨5万一句话,而跌下来5万,则需要有一个过程。就目前的僵持行情,只有极少数房东由于急用钱,愿意降价卖房,可能随着时间延长,这个队伍可能会越来越大。而由于限购等愿因,现有的买家偏少,能买的都买了,不买的买不起或者限购了。而天平的方向取决于双方的博弈力度,用时间换空间。限购的松动,只会影响短期的交易量。但长期看,取决于城市新增人口。取决于需求量的增加。从目前的人均数据来看,市场房屋的保有量,加上未建成以及待开发的房产,说上海房屋很短缺,显然已经站不住脚。
需求的另一端是新生人口的下降。上海的新增人口大部分为外来人口。而以我们老家的情况来看,如果说八零后有一百个小孩,九零后只有八十个,到零零后,只有五十个。新生小孩数像个倒三角一样在萎缩。通过我对身边同事的了解调查,每个地方的新生小孩的数量都在减少,只是幅度和基数不大一样。以小见大,可能这不光是上海的问题,从最近西安,武行等城市的人才政策可以看出,人是这个城市的未来。同样,人也是未来房地产最大需求增量。
其次,政府和开发商的搏弈。
这一轮一轮的上涨背后,无论是出于居住环境的改善,还是正绩的考量,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资金从何而来?无数城市都交出了一个答案:卖地。国家按照划定的红线,给与每个城市定量的土地指标。作为房屋最大成本的土地,在过去的涨幅惊人。面粉贵过面包的事时有发生。2016年下半年的地王频现,成为了最后一波上涨的最大推手。
以松江区为例,16年房价从1.8万涨到3万每平米,年中限购社保从2年变5年,市场稍有冷却。随后,泗泾两块宅地拍出楼板价5.8万每平,市场马上像注入了鸡血一般,似乎一夜之间,所有房子都涨了10%。从目前看这些地王,或许有那么一丝悲凉。面对人口的增加,有限的土地供给,造成了房屋新增不足,导致价格居高不下。
开发商是最大的参与者,房价上涨最收益的自然也是开发商。特别是早期比较激进的开发商,通过融资拿地扩张。融创,恒大,万科,碧桂园等房产公司,扩张的速度是惊人的。请关注开发商的两个数据,一个是负债率,一个是现金流。这两个数据决定了开发商能支撑的时间。很遗憾,这两个数据都不理想。体量大的开发商稍微好点,那些融资渠道小融资成本高的开发商,可想而知。所以,开发商也需要时间来换空间,要么降价回流,要么支付高昂的利息。
中央定调房住不炒,坚决遏制房地产快速上涨的精神。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为什么?因为今天的高房价充满了风险,其一高房价带来各行业成本的大幅上升,实体经济成本居高不下,已经伤害到实体经济。其二是高房价带来的债务风险,不管是开发商的负债率,还是居民的贷款,都已经到了不能在往上加杠杆的地步。第三是对购买力的消弱,最近流行一个词叫消费降级,从这能看出房价上涨带来的消费增长不可持续。
最后结论,商品房总归会回到商品的属性,随着愽弈进入下半场,房地产回归理性,市场的天平会做出市场的选择。而随着中央政策的明确,房地产无论涨跌,都会朝着更平稳的角度发展,合理的涨跌更符合市场规律,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商品。
自由自在天地间,无忧无虑半亩田!!!
我是北极鱼,关注我,一起满满正能量!!!
标签: 上海房价暴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