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大峡谷的历史?
根据研究,构成太行山大峡谷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可以追溯至距今 25 亿年以前的太古界,这是一种占老的花岗片麻岩,在青龙峡谷底底部可以略窥一斑。花岗片麻岩之上为距今 12 亿年前中元古时期沉积于滨海地带的紫红色的石英砂岩,砂岩层面上种类繁多的波痕和泥裂构造就是当时地质环境的写照。
丹壁同两侧重重叠叠的岩层,形成于距今 5 亿至 4 亿多年的寒武 奥陶纪,当时这里是典型的陆表海环境。那是一种现已消失的古海洋类型,温暖的海水浅而动荡,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和碳酸盐沉积,因此在这些地层中可以发现古生物三叶虫化石。
在形成上述岩层之后,区内又历经了多期次的大地构造运动,在这些岩层中产生了多组宏大而垂直的构造节理(岩石中没有位移的裂隙),成为大峡谷形成与演化的导控因素。
距今 2500 万年的新近纪以来,区内地壳迅速抬升。岩层重直节理处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山涧洪水浸蚀下,形成破碎带。破碎带进一步分化,形成峡谷。距今 15 万年的晚更新世以来,区内升降运动明显增强,山顶受季节性暴雨冲刷形成峰丛,山涧洪水沿着这里多组方向节理、裂隙迅速下切,形成峰回路转、蜿蜒曲折的嶂谷景观。在八泉峡、五指峡、红豆峡的谷底与侧壁上布满的冲刷槽和水蚀旋潭,都是峡谷形成过程中山涧洪水强烈冲蚀和涡流侧蚀作用的结果。
距今 1 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区内转为干旱少雨环境,大峡谷中水量明显减少,冲刷作用减弱,新生嶂谷的形成减缓。 目前,嶂谷的形成进入衰退阶段。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东汉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止起义军向北发展。
河北、山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晋冀豫边区)。发轫于太行山的游击战,迅速发展到西起同薄、汾河,东至渤海,南靠黄河,北沿正太、沧石路的广大地区,先后形成许多重要战略区。
太行山还因为其险要的地理位置,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作为重要的弹道导弹阵地。据称1995年完成的长城工程,在太行山腹地建成数座战略导弹基地北纬38度,东经113度,供东风15弹道导弹及东风31、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使用。
标签: 太行山大峡谷景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