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真的这么有争议吗?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想夺得黄帝故里的称号?
黄帝故里真的有这么多争议吗?故里故居名人名迹的争夺,表面上看起来纷繁复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一来大家都以为有很多争议。
我是南风偿,如果你也喜欢我的观点,欢迎转发、关注。
实际上这个故里争夺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利益的争夺,一方面是文化正统的守护。
第一:利益的争夺,大家应该都知道,哪些地方有了历史古迹,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展旅游事业,随之而来的各种招商引资。
每个地方都要发展自己的经济,现在旅游业这么发达,历史古迹的游览又这么火爆,凡是有点关系的都想为自己搏个名声,没有关系的也要想办法沾点关系。
去年琅琊榜这个电视局火了之后,也带火了琅琊山,有些地方就开始争夺琅琊山这个名称,到底谁是正统?
没火之前呢,可能各自叫着个字的名字,也没有太多人关心。究其原因,就是它能带来的利益不同了。
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哪怕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一但你辉煌腾达了,也要来跟你攀一攀了。
那么,沾亲带故的各方利益都来争夺故里故居之后呢,作为真正的故里会不会坐视不管?
第二:文化正统守护,作为真正的黄帝故里,面对突然多出的这么多亲戚,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自己正统的身份,不容侵犯。
所谓历史古迹,名人故居,都有史料记载,也就有据可查,比如出生地,人生前半生的生活地点,后半生的生活地点,或则只是路过等等,这些都有据可查,容不得他人胡编乱造。
有据归有据,但是舆论的力量不可忽视,俗话说三人成虎。大多数人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可能都是耳濡目染,现在网络环境这么发达,大家掌握的文化信息大多来自网络。
首先火起来的一派言论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只要他火了起来,就足矣影响大家的判断。
所以,作为真正的故居代表,守护文化的正统,宣传正统文化的只是重中之重的责任,为了文化的守护不得不争。
故居故里的争议,文化争夺的背后有人争的是利益,有人争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
一、首先某些西安人始终在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
黄帝父亲是谁?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应该让《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来回答。
司马迁那肯定距离那些朝代比我们近,我相信悟空问答没有一个人比司马迁年纪大吧!
除此之外悟空问答,也没有一个人比司马迁是更正宗的陕西人吧!
所以说司马迁说的肯定比问答上的这些渣渣说的有道理,所以说你姓查还是信司马迁?
二、全国黄帝陵有五座,分别在河北、甘肃、河南、陕西、北京。
而衣冠冢只有一个,就是陕西黄帝陵。
首先可以排除陕西黄帝陵。
事实上,不仅“衣冠冢”摇身一变,还有陕西“黄陵县”也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华夏圣地”。
陕西黄陵县在周朝时称“白翟(狄)地”,秦置阳周县,汉设翟(狄)道县,五胡乱华羌人政权后秦设中部县,1944年改为“黄陵县”。
在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白狄地就是北狄中的一支名为“白狄”居住的地区,史书记载“周穆王征伐犬戎,一次即“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其中白狼白鹿就是指以这两种动物为图腾的戎狄,由此看来周穆王西征很可能打了这个盘踞在沣镐附近白狄地居住的白狄!
三、桥山,几座黄帝陵,也并非只有陕西黄陵有桥山。
黄帝故里在什么地方?
黄帝的故乡在哪说法不一,学术界存在河南新郑、山东寿丘、甘肃天水、陕西黄陵、湖南长沙等不同说法。
1、新郑说
新郑古称“有熊”与“轩辕丘”。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子产就曾带领百姓登新郑具茨山拜祭黄帝。东晋王嘉《拾遗记》说:“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明·陆应明《广舆记》说:“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清·吴乘权等辑《纲鉴易知录》云:“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姓公孙,国有熊。”郭袁恒《历代帝都考》中虽然提到“黄帝生于寿丘”,但主张此寿丘不在山东曲阜,而是在河南新郑,亦即轩辕丘。《清一统志》注谓:“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黄帝生地也是其最早的都邑所在。
2、寿丘说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主张黄帝生于寿丘:“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据此则黄帝生于今山东曲阜。
3、天水说
北魏郦道元认为,黄帝生于天水。他在《水经注·渭水》中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天水在今甘肃天水县,秦时为上邽县。
4、黄陵说
何炳武先生认为,黄帝极可能诞生于有熊氏之少典族与有蟜氏西迁的过程之中,生于今西北黄土高原,这与《史记》《吕氏春秋》等史籍记载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呈黄,故称黄帝”的说法恰相符合。至于《帝王世纪》等古书中有关“黄帝生于寿丘”的记载,后人多理解“寿丘”为山东的寿丘,这实际是一种误会,“寿丘”即陕西省黄陵县。
有人说郑州被称为“天下之中”的黄帝故里,有哪些典故和依据?
河南蚩尤故里,总是想偷陕西的炎黄,实在不齿!!
郑人造祖,南阳水车,河南两大发明。
河南蚩尤故里,而洛阳是陆浑戎故里,至今洛阳还有一个陆浑戎水库,是洛阳胡化的明证!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陆浑戎寻踪》:“雒邑(最早的洛阳,陕西人周公建立,用来劳改河南戎殷顽民)地广人稀,大量游牧民族内迁,民族杂居的现象也很普遍。文献记载,春秋时期曾有九支戎人部落,分布于伊洛河流域。”
《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左传·成公六年》: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者也。杜预曰:城在河南新城县(今洛阳伊川)之东南,伊洛之戎,陆浑蛮氏城也。
子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史记·乐书》:“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河南)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从楚。”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芮芮虏、河南、氐、羌》:“河南,匈奴种也”。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芮芮虏、河南、氐、羌》:“芮芮、河南,同出胡种。称王僣帝,擅强专统。氐、羌孽余,散出河、陇。来宾往叛,放命承宗。”
《呻吟语》引《燕人麈》:“天会时(靖康之耻)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邻居铁工,以八金买倡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
《金史·卷一百七·列传第四十五》:“(金人)河北军户迁徙河南者几百万口”。
英·《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八节》:“1944年春,他们(河南人)深沉的忿懑变得表面化了。当中国士兵在日本的一号作战面前撤退时,农民们凶猛地攻击他们。他们用农具、匕首和土炮武装起来,解除了5万名本国士兵的武装,杀了一些——有时甚至把他们活埋了。”
美·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第十八章》:“1944年4月中旬,日本6万军队对中国这个闹饥荒的省(河南)发起了进攻……而当地的农民用草耙就把5万中国军队解除了武装。”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淫乱无耻,以(河南)郑、卫为最,陈次之……”
标签: 皇帝故里